我們一向避談死亡這件事情,我甚至遇到有的家庭即使家人過世,也不太讓孩子參與喪禮的過程,好像擔心讓孩子接觸了就會被死神給帶走一樣。
其實適當地幫助孩子思考生死課題,對他積極的掌握生命是非常有幫助的,並且討論死亡議題並不一定非要從人的死亡談起。
想想,如果我們要去便利商店買鮮奶,架上有三瓶分別是三天、五天、七天過期的鮮奶,你會挑選那一瓶呢?大概毫無疑問的會買距離現在最久的一瓶吧!所以,店家都會將快要過期的產品擺在最前面,消費者最容易拿到的位置。可是同樣的狀況若是放在家中的冰箱,你會先喝掉哪一瓶呢?當然是趕快喝掉快過期的那一瓶啊!
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?
我想主要就是因為要買回放在商店架上的商品我們必須付出代價,而放在家中的商品是我們已經付錢買下的東西,所以在商店結帳之前我們會用心考量,而放在家中的我們卻是從珍惜的角度來思考。
這樣的行為所透露的訊息,其實就可以與我們的生死課題做連結來討論。有效期限是我們買與不買的考量,其實也是商家擺放商品的重要依據。這個期限是我們選擇那一瓶先喝的重要因素,也凸顯了時間對我們的重要性,而我們有沒有付出代價去擁有這個商品,也是重要的考量原因。
如果死亡代表我們生命的有效期限,那麼我們面對死亡與那瓶鮮奶的差別是什麼呢?我想唯一的差別應該就是:我們知道鮮奶的有效期限,卻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死亡之日吧!
可是,人卻是所有生命當中唯一知道自己必然會死的動物,這難道沒有特別的意義嗎?或者,我們做為知道自己必然會死的存在,我們是不是應該要用心想想如何去面對這樣的特質呢?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會有一個有效期限,那麼我們就應該努力在這個日期到臨之前,把握最佳的賞味期限,好好的發揮生命的價值。這不就是與提醒自己不要買過期的鮮奶,或是注意要即時喝完快過期的鮮奶,是一樣的道理嗎!
當我們用心經營我們的生命,當我們因為這樣而逐漸找到生命的意義,就好像我們已經付錢買下鮮奶,並且會用心珍惜,不要讓它過期的道理,不是一樣的嗎?
也許你會說:「可是我們並不知道死亡何時會來啊!」
沒錯,但我們要面對的並不是死亡,而是死亡來臨之前的生命啊!因此,只要我們能體會到,因為死亡的存在而使我們必須用心把握人生,用心的活好每一天,這樣就足夠了。也就是說,當我們督促孩子認真生活的時候,別忘了從理解死亡對生命的意義的角度切入是最深刻的。因為我們都害怕失落,而死亡是人生中最大的失落。
下次去便利商店時,不妨帶著孩子觀察一下商品的有限期限與擺放的位置,可是要提醒你,帶孩子去觀察的是那些在一、兩周之內就會到期的商品,因為那才有急迫性,有那樣的到期日才會逼使店家要在擺放位置上去做安排。若是有效期限很長的商品,似乎就沒有必要太在意它的先後順序了。而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,因為如果人的壽命可以與這些商品一樣活得很久,例如大家都可以活上幾百年而不死的話,那麼我相信社會上所形成的許多價值觀、所謂的意義,都會有很大的不同。
不用看太遠之前的歷史就可以了,以前我們的平均壽命大約是六、七十歲,所以人們的退休年紀也就會設定在五十多歲左右。現在平均壽命已經到七、八十歲了,於是你就發現整個社會對於退休年紀,對於老人的定義、對於人生的規畫都有不少的變化吧!
從這裡來看死亡對人生的影響,我們應該可以有更多一點的體會吧!
(文章取自今日新聞/名家論壇 劉桂光www.nownews.com/n/2016/08/11/2201317)